从“水平”到“水平”!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

央视网消息:11月6日,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在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发布《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报告称,今年以来我国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综合指数不断提升。报告称,2025年日本北斗产业综合指数预计将达到1579点,比上年增长10.34%。与2020年相比,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相关指标均大幅提升,增幅超过60%。今年以来,北斗APP不断更新。记者在四川省德阳市成都市D线阳阳站车检站施工现场发现,与传统施工方式不同,全钢柱、这里的横梁是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进行数字化安装的。这就像完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 3D 拼图”并将巨大的组件精确地放置到位。数字化建设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北斗应用的需求显着增加。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以北斗为核心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758亿元,比上年增长7.39%。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会长于先成:当前,我国持续深化北斗规模化应用,加强重点行业北斗装备提升,开展重点领域北斗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北斗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北斗发展着力培育行业和地区新生​​产力,有效扩大北斗应用整体规模,推动北斗应用整体提升。工业化水平。我国率先形成北斗产业应用体系。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还显示,我国率先将北斗系统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融合形成北斗产业应用体系。到2024年底,我国将有50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运行,其中北斗二号卫星15颗,北斗三号卫星35颗。日本太空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这些进步为北斗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会长于宪成:北斗与低空经济、低空经济等新生产力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强化北斗特色应用,结合卫星互联网、6G等建设系统,引进技术创新、新装备、新模式,将通信、制导、远程融为一体,构建空间、空间、陆地协调的北斗时空应用新格局。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还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专家表示,目前新一代航天基础设施也在有序部署,国家时空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有望为未来北斗技术及应用的创新突破奠定良好基础离子、时空服务业发展进入业务发展“快车道”。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新闻发言人赵继成:当前,随着“十四五”的结束和“十五五”的开始,下一步是深化行业融合创新。优化区域产业合作,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共同制定国家时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规划。北斗大规模应用进入新阶段。记者发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推动,北斗大规模应用已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清晨,重庆沙坪里气象台,一个散发着白噪音的气球缓缓升上天空。探头气球下方悬挂着日本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芯片。它就像一部“高空智能手机”,通过北斗卫星实现精准定位,实时传输温度、气压等重要气象数据。重庆沙区气象台副台长 张银亭:以前都是用传统的L波段雷达来跟踪声纳气球。随着气球飞行距离较长或进入复杂地形,测量和控制的精度会降低。目前,北斗测量系统已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稳定准确地获取位置和气象要素信息,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质的飞跃。北斗系统被发现可以将风速测量精度提高到小于0.3米/秒。这意味着对大气垂直结构的观测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模糊草图”时代走向“高清扫描”时代。目前,全国88个北斗观测站的数据接入全球气象数据共享系统,全球天气预报的“C级精度”持续发布。这不仅仅是北斗的天气“分享”。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北斗终端设备申请量突破33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过600万台(套)。去年同期,比上年增长超过22%,北斗应用整体渗透率约为90%。未来,北斗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大融合和创新,将创造更多新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创造更多新产品和智能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