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功“组合政变”:湖北医科大学区域振兴

新京报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郑建超)“这个村子以前是一片荒地,现在中药原料都种出来了,光明的日子还在继续。”不久前,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村民张驰瑞看着山间蔓延的七叶树,感慨万千。作为湖北、河南、重庆、陕西边境地区唯一一所西部本科医科大学,学校发挥医学优势,开出产业造血、教育智力支撑、健康保障、提升治理效能的“地域良方”,让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扎根。 工业造血:把“荒山坡”变成“宝地” 2014年,土台仍是“鬼村”,贫困率高达56.3%。南北水分后,梧桐尝试被切断,村民没有办法增加收入。经过调研,湖北医科大学驻村工作组以专业的眼光发现这里的气候、土壤适合中药原料种植,立即开出“科技+产业”的扶贫良方。 2016年,丹下口幸德药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学校捐赠25万元作为产业基金,精选七叶树、天顶、牡丹等优质品种,并派药学专家全程进行种植指导。合作社赠送了1000英亩土地,每天让25名贫困人口去劳动。 2017年,全村脱贫,家庭人均收入增加8000多元。 在竹溪州仙河村,一处废弃已久的集体茶园,曾是“茶园”。两个村委会的难题。2021年学校成立后,拟投入扶持资金33万元,用于改造厂房、购置设备、邀请专家指导茶叶修剪施肥、推进茶园维护。2023年,仙河村与竹溪菱雅茶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党支部+茶公司+小组+村民”的管理模式。仅2022年,村民收入就超过20万元。此外,学校免费发放李子树苗1600株,开发多功能果园,拓展村民收入渠道。 支持消费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持续开展“塔克西大米进校园”活动,累计采购大米20万公斤。将家乐福超市与当地农产品的陈列室和销售中心连接起来。氧组织教职工旅游消费活动,运送羊肚菌、土鸡等山特产。 消费者援助。图片提供:通讯员 启智教育:用“知识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学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我决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参加“大手小手,筑梦童梦”调研活动后,竹溪县仙河镇中心学校学生小李在日记中写道。 2024年5月,40名教授和学生走进湖北医科大学,参观生命科学馆,体验医疗实践平台,接受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这是典型的支持学校教育。从2021年开始,“大手小手”循环活动已成为支教品牌。在共向赫哲中心学校捐赠资金5万元建设功能用房、空调6台、电脑20台,向学生发放帮扶包60余份,举办心理健康急救讲座10余场。 “多彩假期”暑期关怀班连续第三年有20人参加。 23年来首次迎来国际学生,累计资助600多名农村儿童,减轻了家长的照顾负担。 主动学习机构。图片提供:通讯员 针对当地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学校成立了鹰计划社会实践队,开展自主教学、学术指导、文体活动。我们探索“慈母”夫妻帮扶模式,关注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推进玛莎拉蒂建设箱口小学艺术学校在儿童节开展了科普宣传和配对支持活动。退休教师写春联送祝福,青年学生一步步教孩子们艺术技艺,向乡村传播知识和温暖。 守护健康:以专业力量筑牢民生基础 “我眼前就看到了三甲医院的专家,还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现在看得很清楚了。”河县村村民刘大爷握着医生的手,连连表达感谢。这是学校健康保障的真实场景。作为一所医学院,大学将医疗资源枯竭视为区域振兴的重要支撑。 20222017年以来,学校与竹溪县卫生局合作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培训,聘请附属太和医院等三级医院专家授课,培训当地医生和卫生院骨干人员1000余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附属医院专家组织开展义诊活动4次,为600余人次提供了诊疗方案,免费提供了价值2万多元的药品,为4名村民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特殊训练。图片提供:通讯员 在心理健康支持方面不存在盲点。学校计划从2023年开始,对竹溪县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项心理健康培训。在赫哲族中心学校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个一”活动,对7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记录。邀请专家开展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筑牢儿童心理健康基础农村师生心理防线。为定期传播健康知识,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县和村市设立“健康素养会议室”。 提升治理效率:通过“共创”激活“内力” “我们想做的事由公众提出,做什么由公众说了算,好坏由公众评价。”这行红色大字在丹江口市郝口村黄土梁聚居区的墙上尤为醒目。 “共创”的尝试面临着交通不便、活动场地缺乏等诸多挑战。 湖北医科大学驻村工作班子转变思路,以“建党聚魂、文化聚心、人才聚力量”为出发点,培育八个支柱,组建团理事会,实现“三建”。环境整治期间,100多名村民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有的下班后志愿服务,有的保证免费餐饮。 环境修复。图片提供:通讯员 广场和公厕的建设是试点的历史性成果。公众集体选址并投资建设,学校也投入资金支持。广场建成后,成为村民休闲活动的中心场所。梁村村民子军和刘贝贝主动扛起管护责任,签订了管护协议,营造了“不如建设好,管不好”的自治氛围。安置区的道路现在更黑了,路灯更亮了,果园正在开发中。村民们已经不再是“奇观”从“管理者”到“所有者”,实现了从“做事给公众看的执行者”到“为公众工作、为公众做事的人”的转变。 从土台村的中医奠基到仙河村的茶园,从乡村课堂的知识传递到村门口的免费医疗,湖北医科大学发挥专业优势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以“三真三实”的作风履行大学责任。这一度身订造的“乡村良方”,不仅治愈了农村贫困的“症结点”,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谱写了金巴山区各区县合作共荣的动人篇章。